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文件 -> 学校文件 -> 正文
山东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发布人:教务处     发布时间:2004-10-09 00:00:00      点击次数:

(山大教字〔2002〕2号)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育部颁发了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01]5号文件《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以上两文简称《意见》)。我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本科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达到优秀标准,现提出“十五”期间《山东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本行动计划是我校“十五”期间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其主要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新世纪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对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和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快教学条件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经过大力度改革、建设、管理和发展,使我校本科专业结构、教学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办学效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十五”期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
一、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本科教育始终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牢固树立起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发展生命线的观念。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其质量是衡量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我校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具有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学生的个性与人格要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其关键是学生要有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日程。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校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资源配置都要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至少听课2次,及时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各院(部)、各相关处室党政一把手要投入更多精力抓本科教学工作。各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本院(部)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院(部)要制定本院(部)、本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其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各院(部)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深入本科课堂听课3次。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管与服务职能,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政策咨询中心、监管中心和服务中心。
二、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加大本科日常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学校要在本科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在预算内增加日常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使各项教学经费达到或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标准。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应高于20%,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费用。
(五)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建设。在“十五”期间,学校要加快对学生宿舍、教室、体育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学校建设4.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的教学用房;2002年学生宿舍实现联网,满足学生上网需求;加快图书馆馆舍及硬件设施、图书资料建设,实现三校区图书信息网络化。2002、2003年学校每年将投入专项经费1亿元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建设,使我校本科教学重要指标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标准。“十五”后二年学校将视财力继续给予专项投入,在主要方面使学生享受到一流高校教学条件。
三、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六)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学校制定《山东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规范和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促使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助教必须能够协助讲授或辅导一门本科课程;讲师必须能够独立讲授一门本科课程;副教授、教授必须能够独立讲授二门及以上本科课程。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将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务部门每学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七)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职务,在教师职务评聘中,要重视教学数量和质量考核,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权制。对于不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教学质量评估连续两次不合格的,要延缓聘任或调离教师岗位;在任现职期间发生教学事故的,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违反教学纪律的,要视情节给予通报和相应行政处分,或调离教师岗位。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制度,发挥岗位津贴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杠杆作用。在学校岗位津贴业绩考核指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层次的本科教学工作量,任何岗位层次的教师都必须承担并完成所规定的本科教学任务。学校设立教师优秀教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连续两次获奖者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并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
(八)大力提倡教授等知名学者讲授本科课程。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学校关键岗位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36学时及以上),其他岗位的教授、副教授要更多地担任本科课程。学校要求各院(部)就本科教学排课采取“从高到低梯级排课制”,即每学期在本科教学排课时先排教授的课,次排副教授的课,后排讲师的课。助教主要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业务进修和科学研究工作。学校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学校每年公布各院(部)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情况,完不成本科教学任务的教授和其他教师第二年都要降一级岗位津贴级别。
(九)建立、完善师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培训中青年教师。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有计划地派出优秀骨干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十五”期间,40岁以下未参与进修的教师要轮流在校内外或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半年以上或攻读学位。学校要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新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第一次上讲台之前必须试讲,由专家组评定合格方能授课。有条件的院(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40岁以下教师必须通过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获奖教师的材料载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的重要依据。
四、适应新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本科专业结构
(十)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全局性和战略性。要以全面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以及适应加入WTO后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发展与山东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保持和发展我校文史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具有相对优势的基础学科,注重培养高、精、尖的人才;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
(十一)按照优化、适度原则安排本科专业规模与学生规模。“十五”期间我校在81个本科专业规模基础上再增加20个左右专业,包括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目录之外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试办专业,使我校本科专业达到100个左右。“十五”期间全校本科生总规模稳定在4万人左右,总校本科生总规模稳定在3万人左右。
(十二)加大招生方式改革力度。学校设立专项优秀新生奖励基金,招揽和吸引优秀考生,提高我校生源质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使10%左右专业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适当扩大社会急需专业招生规模;在部分学院实行按一级学科或门类招生,2年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学校将按招生人数和教学工作量给院(部)核拨经费,提高院(部)招收、培养本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专长的学生二次挑选专业。
五、积极探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十三)淡化专业,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课程都必须向其他专业、学院开放,打破学生专业界限,实行因才培养和学科交叉分流培养。在新的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理工医类学生必须修满6-8个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6-8个学分的理工医类专业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十四)进一步完善辅修专业学习制度。在“十五”期间,学校设立30个左右的辅修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修另一个专业30个左右的学分作为辅修专业,为学生踏入社会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十五)积极推动双学历、双学位的试点工作。试行“4+1”、“3+2”的双学历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英语与国际贸易、英语与国际政治、英语与法学、金融与数学、医学与生物学、医药与生物学、医学与英语、计算机与商务、公共卫生与法学等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模式的试点工作,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向社会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六、加强教学基地、名牌专业、优秀课程与优秀教材建设,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十六)要把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办成一流的教学基地。对于我校中文、数学、物理三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要聘任优秀教师上公共基础课,要有一定比例的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理科基地有5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授课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基地班60%以上课程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加大基地班学生奖学金数额比例;基地班学生保送研究生比例达到50%-60%;保证基地建设1:1配套经费投入。在“十五”期间,学校投入400万元,建设5个校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对校级教学基地仿照国家教学基地标准要求进行重点建设。在校级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申报3个新的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十七)加强专业建设,培育20个名牌专业。专业建设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十五”期间,学校投入400万元,培育和建设20个名牌专业。其中5-10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对于建设中的名牌专业,要求有包括博士生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在内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授课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要有自己编写的高水平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要使50%以上课程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实验开出率和社会实习要求要达到本科教学优秀标准;要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成果,使这些专业在全校乃至全国起到名牌效应。
(十八)加强课程建设,培育100门优秀重点课程。以教育部名牌课程、省教育厅重点建设课程为龙头,选择100门基础较好的课程重点建设。“十五”期间,学校投入40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到2005年,使100门优秀重点课程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30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十九)要根据学科特点加快教材更新换代,建设100部优秀教材。各院(部)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坚持教材择优选用的原则,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要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前沿的原版教材,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各院(部)上述教材使用率要达到50%~80%。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在“十五”期间,学校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组织和重点资助修改、编写、出版100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
七、积极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学从应试性向应用性的转变
(二十)全面改革公共外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公共外语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要使学生把外语当作工具使用。在“十五”期间,学校投入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公共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要逐步使外语教学班小型化。在全校设立若干个外语教学试验班,实行全新教学模式。要采用外语师资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稳定外语师资队伍。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公共外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加大对公外教师考核力度,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十一)要推行用外语进行专业课授课。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外语教学不间断。在专业课教学中,近期要求每个非外语专业至少开设一门及以上用外语授课课程,到2005年,每个非外语专业用外语授课达到所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5%,电子信息类专业达到10%;计算机软件学院课程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课程,可先使用外文教材、中文授课,或者用外语讲授部分内容,分步到位。积极选聘外教进行本科教学,使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听到外教授课。
八、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与育人环境
(二十二)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优秀学生实施中期分流;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休学,出去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允许学生以优秀科研论文、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成果等取得成绩和学分;各学院对三年级以上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对有条件的学院可全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倡导研究式教学,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和经费,学生可参加教师研究课题,也可自行设计研究课题;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学校通过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选送其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加速他们的成才。教务部门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安排、文凭发放等方面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如实行自主选课制、学生选教制;实行学分制、学分绩点制;取消补考制,实行重修制;增加“创新学分制”;推行双学位制等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十三)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图书馆要延长工作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各学院图书室要向四年级本科生开放,有条件的向全部本科生开放;全校微机室课余时间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各校区都要开设通宵教室,多媒体教室应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自习要求。建立大学生网络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学校各部门要尽一切努力,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九、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通过抓考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二十四)促进考试从应答性考试向创作性考试转变。对不需要过分记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可用开卷和半开卷考核方式;用综合应用答辩、写论文和调查报告、口试、学生自己出考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检测;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设计、实验测试、作品制作等考核方式,要将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十五)建立健全试题库或试卷库,逐步向教考分离过渡。首先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然后向其他课程推广。“十五”期间,使必修课中50%以上有试题库,为逐步实行教考分离打下基础。要规范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务管理,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行为。通过抓考风建设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十、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教学和社会实习工作
(二十六)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按照本科教学评优要求,从加强基础课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筹建8个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即物理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化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生物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新材料及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机械工程教学示范中心。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属于校级实验中心,依靠有关院(部)管理。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建设。各实验中心承担相关专业本科生基础课实验教学任务,面向校内外开放。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改革研究,编写实验教材。力争经过3年努力,有1—2个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获得教育部命名的“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称号。
(二十七)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在“十五”期间,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值要超过生均1万元。在三个校区分别建设一个1万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实验大楼,以达到生均2平方米的教学实验面积标准要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加大对微机实验中心和外语语音听力室的经费投入,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条件和外语听力条件。增加购置1300台左右的微机,本科各专业学生上机人均时数达到本科教学评优指标要求。在三个校区增设56座以上的语音听力室11个,加上现有的语音听力室,达到外语听力室1120个座位的建设目标。
(二十八)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学校实验室实行校、院(部)二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长为主任委员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学校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工作。各院(部)成立统一的实验中心,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组建实验室。根据院(部)学科、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合并、重组重复设置、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优化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实验室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充分发挥院(部)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采用合同制方式,在校内外招聘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岗位责任,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二十九)重点建设100个优秀社会实习教学基地。各院(部)要选择一批科研单位、大中企业、社区、经济开发区、医疗单位等作为实习教学基地。每个专业或学科都要建立1-2个稳定的社会实习教学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使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知识传授或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十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稳定的、富有特色的优秀社会实习基地,并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三十)建设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建设1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该中心旨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的过程,获得创新的体验,增强创新的热情,并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面向本校和本地区本科生的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基地。
十一、继续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工程,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三十一)加快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步伐。要尽快使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实现图书馆图书信息联网,增加电子阅览室;加强本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远程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学校和有条件的院(部)建设20个左右的电子备课室。新增60个左右的多媒体教室,使三分之一的教室配备投影等电化教学设备,100人以上大教室全部配备扩音设备。
(三十二)支持和鼓励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的开发。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通过立项形式,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积极组织开发和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学校每年举办4~8期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班,在2003年实现多媒体教学持合格证上课制度。
十二、加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十三)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我校作为国家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要按照《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要求,实行全校综合目标责任制。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1)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广大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大学生文化素质。(2)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两课”教学,提高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所开设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建立一支文化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组织师资培训,编写文化素质教育教材。(4)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加强与其他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发挥我校文化素质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5)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多功能场所和景点。学校保证专项经费投入,力争使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出特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三十四)成立大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成立由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参加的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每周举办全校性的学术报告会,聘请校内外、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各院(部)每周至少举办1~2场面向全校、全院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三十五)建设《传统文学修养》、《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两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发挥我校文史见长的学科特点,组织知名专家编写《传统文学修养》、《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两门具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并在全校本专科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经过三年左右建设和发展,使这两部教材和这两门课程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同时,组织编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读书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十六)加强师生普通话培训,强化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坚持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挥我校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落实工作任务、对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等方面的作用。大学生应该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和用好规范字。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外语类等社会对语言要求较高的30个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均应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且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二级乙等。普通话达不到合格标准者缓发毕业证书。其他专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测试。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乙等,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乙等。教师应当具备正确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其中语文教师应熟悉汉字的各项规范标准。学校管理人员的普通话的水平不低于三级甲等。
十三、建立和完善高效、敏捷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三十七)建立以院(部)为基础的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重心应逐步向院(部)下移。院(部)享有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权;在学校预算和财务制度规定范围内的教学经费和教学资源支配权;在保证学校整体教学秩序条件下教学运行调度权;学籍管理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以院(部)为基础;学科门类内部各专业学生选课由学院统一调度和安排;教材选用及更换由院(部)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实现四个统一,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要统一;学生学籍管理条例规定要统一;短缺性教学资源管理使用要统一;教学评估标准要统一。学校要加强统一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推动全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各院(部)应制定教学管理措施,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十八)加快《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学校将专门立项,加强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2002年实现全校各院(部)、各相关处室教学教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化,提高教学教务管理效率。为适应教学教务管理现代化需要,要抓好教学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其业务能力和业绩考核。“十五”期间所有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学历要达到大学及以上水平。
十四、以教学考核评估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
(三十九)坚持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监控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咨询与决策制度;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参与教学评价制度;1-4周教学检查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随机抽查制度。学校将继续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授任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调研、巡视等多种方式帮助监督、评价教学情况。发挥学生关心教学的积极性,畅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经常听取学生关于教学工作的建议,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开展讲评活动。充分发挥中立教学评估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分离的制度。
(四十)建立和健全各类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方案》要求,建立系统、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内容包括: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评估;对院(部)、有关处(室)教学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评估;对专业的评估;对课程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各项评估按评估主体不同,分为学生评估、专家评估、主管部门评估和中立机构评估;按评估形式不同,分为优秀评估、合格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要暂停招生;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调换教师;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离岗进修学习或调离教师岗位;对教学管理工作或教学服务评估不合格的部门单位要追究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
十五、加强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十一)加强教改立项及项目管理,争取获得100项重大教研成果。在“十五”期间,学校投入400万元专项教改研究经费,资助一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项目。学校重点资助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省教育厅改革试点专业及试点课程项目、我校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支持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争取到2005年,有100项教改研究成果在本校及高校推广应用,部分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全校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成果“双周报告会”,以推动全校教职员工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四十二)学校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者给予对等奖励;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者给予追加奖励。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每位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每位教师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改革或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通过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与推广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上一条:山东大学关于整合完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
下一条: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