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文件 -> 学校文件 -> 正文
山东大学关于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山大教字〔2023〕33号)
发布人:bkjxsdu     发布时间:2023-10-07 17:23:40      点击次数:

山东大学关于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的

山大教字〔2023〕33号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质量与课程管理水平,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教高〔2022〕1号)等文件精神,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现就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价值引领、使命担当与能力养成,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全球视野、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章  总体目标

全面开展本科课程(以下简称“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将课程建设与专业现代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教材建设等紧密结合,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将前沿知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切实提升育人效果。加强课程建设的校院两级规划,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与审核流程,构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课程管理模式。统筹推进新时代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料、教学评价等全要素、全领域、全流程一体化改革,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山大风格”的本科课程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第三章  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确方向,将培根铸魂育人摆在首位,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五育并举”;抓实抓好思政金课、课程思政,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立志明德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坚持前沿引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化“四新”课程、满足“优特新”专业发展需求等课程建设,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质量为本。以一流课程为标杆,强化课程的校院两级管理,严格把关新建课程质量,落实课程升级改造与退出停开机制,构建课程高质量保障体系,优先支持能够代表山大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质量核心课程建设。

——坚持特色创新。立足山大特色,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推进课程体系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高挑战度创新型荣誉课程及高质量新形态教材等建设,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基本要求

(一)每门课程设置一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职医务员工,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育教学能力强,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能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领课程团队进行高质量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程团队师德师风端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能够根据课程需要合理配备助教;团队协作意识强,能够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满足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团队创新精神足,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践提升课程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三)具备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环境、平台、教具,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实验课具备能够支持实验教学的设备与仪器;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开放式课程要求;网络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支撑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第五章  课程管理

(一)学校本科课程实行分类管理。本科课程类型包括线下课程、线上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课程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MOOC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即SPOC)以及其它形式的线上课程。

(二)教学单位(包括开课单位和建设单位)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和本单位实际,科学规划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等建设工作,为教师按规定开设新课程、持续升级改造已有课程、跨单位合作共建高质量课程等创造有利条件。

(三)新开课程申请,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并填写《山东大学新开课程申请表》(附件3),其中授课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还应填写《混合式教学申报表》(附件4)。

(四)新开课程申请经校院两级审核通过后,课程负责人方可开课。

1.基层教学组织负责对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大纲、课程教案、使用教材、自编讲义、引用资源等进行初审。

2.所在基层党委负责对课程团队成员的政治表现、业务表现、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进行审核。

3.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课程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充分论证,并对使用的教学资料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校外资源(如校外慕课、网站、网络视频等)进行严格把关;未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单位应成立不少于3人的专家组负责论证工作,专家组成员原则上均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4.本科生院负责校级审核工作,通过后予以开课。

(五)课程运行应规范有序。排课、选课、授课、考试考核等应符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智慧教学与管理服务平台中的课程基本信息、中英文课程大纲(模板见附件1和2)、选用教材及讲义情况、中英文课程简介等应及时更新,信息或资料缺失的课程不予开课;课程教案、教学日历、教学总结、试卷及教学分析报告等资料应规范齐全;课程团队应积极采纳合理的课程改进建议,持续推进课程质量提升。

(六)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聚焦“四新”建设,紧跟学科前沿,将最新科研成果、中国案例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继承创新与交叉融合,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七)教学方式应科学合理。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应科学规划、有机衔接;开课初始阶段需以面授或直播方式向学生介绍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方法、评价标准等,主动公开中英文课程大纲,引导学生做好个人学习计划;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翻转式、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CBL(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等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做到教学相长。

(八)教学资料应及时更新。及时选用适宜教学的高质量、最新版本教材或高水平自编讲义,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或参考资料清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够根据课程需要建设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教学资料有机衔接并及时更新。

(九)评价方法应立体多元。科学设立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评价、全要素横向评价、全周期多维评价,实现灵活考察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多方共同参与、标准与非标准相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综合学业评价体系。课程大纲应明确学业评价方式、内容、规程等;学业评价结果应完整记载于智慧教学与管理服务平台。

(十)在线课程上线、运行、管理等需符合学校及在线学习平台规定:

1.每门在线课程须有明确的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教学服务与管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格学习过程和考试监管。

2.建设单位需对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升级改造等工作负责,严把课程意识形态关和内容科学关;开课单位需对在线课程的选用、教学、评价、督导等工作负责,严把教学质量关。

3.本科生院负责组织慕课上线申请工作和SPOC课程建设工作。慕课负责人需填写《山东大学慕课上线申请表》(附件5),建设单位审核通过后报送至本科生院,经本科生院审核通过的课程予以推荐至在线学习平台;SPOC课程根据学校具体通知要求进行建设。

4.学校对教师在职期间建设的慕课拥有专有使用权(包括托管运行、转授权等),教师拥有署名权。

(十一)在线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做到线上与线下课程同管理、同要求,切实保证线上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应设置科学合理的线上线下学时分配比例,线上学时纳入课程总学时,线下学时原则上应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1/2。

第六章  责任分工

(一)课程建设实行分级管理,由本科生院负责组织具体工作,接受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

(二)本科生院职责,主要包括:制(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制度;研究确定、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相关工作;统筹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平台基础课程建设工作;统筹特色核心课程建设工作,一体推动相关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审核新开课程申请;开展课程质量评估工作;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

(三)教学单位职责,主要包括:衔接上级规划,制(修)订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及相关制度;研究确定、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时上报重大问题;组织课程、课堂改革相关工作;统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实施经典特色课程“1+N”方案,加强经典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指导、审核新开课程申请,协助课程团队建设跨单位合作课程;监督指导基层教学组织、课程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开展课程质量评估工作,规范课程升级改造与退出停开机制;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

(四)基层教学组织职责,主要包括:建立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建立传帮带机制;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修)订、审核和执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日历、考试大纲,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开展教学研究,组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标准和进度;加强一流课程和高质量教材建设,开展教学资源、教学参考资料和课程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更新,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教材编审选用管理和课程内容审核把关;强化实践教学,做好所辖实验室建设;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

(五)课程负责人职责,主要包括:配合基层教学组织,参与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制(修)订、执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日历、考试大纲;提交新开课程申请,及时更新智慧教学与管理服务平台、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课程信息;整理填报教学总结、教学分析报告等资料,收集上报课程改进意见;督促课程团队成员履行工作职责;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

第七章  支持保障

(一)根据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本科生院面向全校范围公开遴选课程(课堂)建设项目,重点支持思政金课、劳育美育体育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能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省级、校级获奖课程,以及其他具有一流水平、富有山大特色的高质量课程等,财务部提供相应建设经费支持。

(二)党委教师工作部、本科生院、教学单位等需定期为教师提供课程建设专业指导和各类培训机会,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师素养,拓宽教师上升发展空间。

(三)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后勤保障部、教学单位等需及时优化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对教学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并推广使用现代化设备及教具,为教师打造便于开展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的智慧教学环境。

(四)学科发展与规划部负责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双一流”建设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人事部(人才办公室)将课程建设质量与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  检查监督

本科生院、教学单位须认真组织开展课程评价工作,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课程将责令限期整改或予以停开处理,并依据《山东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山东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定予以单位和个人相应处分,作为评优评先、职务评聘、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课程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

(二)课程内容(含使用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存在偏差。

(三)课程内容出现严重的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四)课程资料所含链接内容存在问题,产生严重后果。

(五)教学质量低下,督导评课、学生评教结果较差。

(六)未按本科生院规定落实课程审核要求,违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规定。

(七)未经学校批准,以“山东大学课程”的名义开展校外活动。

(八)教学资源存在侵犯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等问题。

(九)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违规行为


附件:1.《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中文)》

      2.《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英文)》

      3.《山东大学新开课程申请表》

      4.《混合式教学申报表》

5.《山东大学慕课上线申请表》



下一条:山东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23〕24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