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本科教育
德性为魂 通识教育铸就人才立身之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坚守德性育人,突出传统文化传承特色,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走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时代德性教育之路。

一、文化素质教育起步早,彰显德性育人文化

1995年率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9年入选首批32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创设了《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和《传统文学修养》两门公共必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即“新两课”),充分依托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建立了“宽、厚、活”的三大课程体系平台,致力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将“新两课”纳入必修课程是山东大学的首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山东大学开设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予以专门报道;同年,“新两课”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传统文学修养》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依托“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系》荣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作为国家重点实施的首批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获批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基于体验的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模式探索。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凸显德性育人特色

在成功开设“新两课”的基础上,为继续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学校于2008年确立建设“体现地域特色和山东大学学科优势,全方位、贯穿整个大学育人始终的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的通识教育目标;2009年启动修订新版培养方案,构建了“三层次、七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率先将“国学修养”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独立设置模块,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表征和内涵,成为山东大学德性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文化体验教学创新成果逐渐显现。2013年《中华文化体验模式创新与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构建》获得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经过数年筹备,2016年正式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2600平方米的16个教学体验区内讲授“思想与智慧、习俗与仪式、艺术生活与审美、工艺与科技”,中外学生合班授课,促进文化对话与文化理解。

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的通识教育开创性地发掘和运用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实现了德育教育与教学改革,传统德育教育与现代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与科学教育,德育立人与智育立人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素质培养,更加注重人格塑造,更加注重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形成了通识教育的山大特色:彰显山东大学地处齐鲁大地的地域文化——孔孟之乡、儒学发祥地;彰显山东大学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彰显山东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学科门类齐全;彰显山东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知识教育体系与人格培育体系相结合。2014年《本科学生全程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施》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山东大学“中华文化体验与教育活动”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评全国十佳示范项目。2016年“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的实践与探索”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

三、打造全员育人校园文化,深化德育树人功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山东是孔孟故里,尊师重教授业解惑传统绵延千载。山大是百年学府,提携后学爱才惜才佳话不胜枚举。如何在文化传承和行动自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学校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办法和规则。比如《山东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将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的首要标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提升至引领地位;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个环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推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鼓励广大教师做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2.建设国学通识品牌,深化德育文化内涵

进一步挖掘学校文史见长的资源优势,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以名师、名家进课堂为抓手,增设了“国学经典讲堂”,着力打造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通识教育品牌课程,构建起德育为先、国学为重的通识教育体系,铸造理想信念忠魂。增设“文学生活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学生活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领读经典”,目前已经开办讲座和交流互动活动近百场,出版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类的相关书籍数十本,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被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用并上传到喜马拉雅、优酷等著名网站,惠及人群超过百万人。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体验馆的集成优势,扩大教学容量,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创新体验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和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化和常态化。固化“尼山国学大讲堂”、“文学大讲堂”、“齐鲁大讲坛”等为代表的国学品牌成果,打造全体师生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发挥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山东大学拥有全国高校唯一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5年入选中宣部、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山东大学“成仿吾英才班”开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制度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让美好的个人梦与伟大的中国梦同频共振;巩固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上学习”三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艳玲教授主持的“知识-方法-境界”的教改实践,通过“经典背后的故事”宣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入选2014、2015年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COPYRIGHT© 2018-202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4771